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老城区适合做什么生意(老城区的小菜店:是生活枢纽站)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9 09:25:13    


01 菜店虽小 人流量大

我住的楼下,出门左拐,巷子走出去,就是这个城中村的主干道,干道对面是一家菜店,菜店门口有一小块平地,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榕树矗立其中,旁边还有一个砌好的圆桌和四条搬不动的水泥圆凳。

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被这块平地给吸引住了。因为它的位置正处在村子的中间地段,加上这里有村子里唯一一家菜店,注定了它是人流集散的热闹之处。

每当中午12点左右、下午5点多,这里就挤满了人,因为周边工地的工人们下班了,都回到了这里忙着吃饭填肚子。

我喜欢安静,甚至骨子里有点文艺小情调,但又很享受身处闹市的这份烟火气。

每一次来这儿买菜,都让我感觉到生活的无比真实、具体,也给了我远离家乡一份难得的归属感。


02 菜店周边 全是生活

菜店旁边有好几个快餐店,到了饭点也是满满的,有时候我看到那些工人们大口吃饭,大口喝酒,大声说话,开怀大笑,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他曾经也是这些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饭后,菜店门口就会经常出现三五人坐在一起聊天、打电话、玩手机,有时候,还会上演摩的师傅抢地盘做生意的争执甚至打架。

菜店对面有一家麻将馆,小小一间出租房,每晚都是有人的,虽然门紧闭,传出的搓麻将声音,路过还是能听到。

白天,这里的人们忙着跑出村子去赚钱,街上显得很安静清闲;晚上,以菜店为中心的周边,又变得格外热闹。

说话声、叫喊声、手机视频声……夹杂着各种饭菜的味道,环绕着整个村子,让这里充满了生活气息。

身在这里,你很难感到抑郁,孤独,因为哪怕到了深夜,还能有时听到攀谈的声音,闻到夜宵的香味。


03 菜店老板 勤劳又热情的生意人

菜店的主人是一家三口,一对50多岁的夫妇,带着他们20出头的小儿子。我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和他们攀谈的,只记得他们很热情,也很喜欢小孩。

后来听老板娘说起才知道,她其实是有孙子的,也才三岁,可惜大儿子的老婆不让她带,她内心很是渴望又没得办法,只得把这份爱转移到了经常来菜店门口平地玩耍的孩子们。

爱,总是相互的。老板娘越是爱逗孩子们玩,就越是有更多的宝妈们推着儿童车过来闲坐闲聊。小小一块平地,时常聚集着三五个带孩子的宝妈或者奶奶。

我有时候买完菜,也会忍不住停下来,和这些小宝宝们逗逗趣,就像看到了儿子小时候的样子。

儿子也喜欢和这些弟弟妹妹玩,有时还会打趣地问我:“妈妈,我小时候也这样吗?”我就趁此夸一夸他。

老板娘有时候还会免费送个币给孩子,让他坐坐门口的摇摇车。感谢之余,我也会多聊几句,一聊才知道,这位阿姨是真的很勤快能干。

阿姨夫妇年轻时就带着孩子从江西来到了广东,从最开始的打工做起,什么累活苦活都肯干。为了赚钱给两个儿子在这边上学,阿姨甚至一天打两份工。

他们就这样勤勤恳恳打工,又改做生意,不仅把大儿子培养到研究生毕业,为他筹钱娶了媳妇,而且夫妇俩在老家还买了套房。

如今,他们还是起早贪黑地忙,而且还叫上了小儿子打下手,一是菜店子确实忙不过来,二是为了赚更多钱给小儿子讨媳妇。阿姨还督促老伴,平日里接一接朋友介绍的零工。

言语之间,我感觉到阿姨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希望。作为一个广漂的中年人,同样也是为了家庭与孩子,我深受感染。


04 菜店,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

和这家菜店子日日打交道,让我找到了童年类似的熟悉感。

那大约是我10岁以前的记忆。那时候,乡镇还很兴赶集,我充满着好奇心,于是常常和外婆外公一起去。

大家那时候都还没手机,分开了要再聚,就得事前约定好在某个指定的地方碰面。

我听的最多的就是“菊聋子家”。这是从集市回村子必经的马路边上的一户人家,这家的主人大概就叫“菊聋子家”。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特别爱听花鼓戏,也爱放花鼓戏,赶集的人们,尤其是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家,都乐意在那里歇歇脚,顺便看一看。

更夸张的是,他家里大概架了个高音喇叭还是什么,一天到晚地放,有时候夜里我躺在家里床上要睡了,还能听到从他家里远远传来的花鼓戏声音。

很遗憾,时过境迁,当我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再回到老家的时候,似乎就再也没听到这恼人又叫人十分想念的花鼓戏了。

赶集,变成了过去式;赶集的人们,也不再需要特意到那里等要会面的人;听花鼓戏的老人,也一个个逝去了,包括“菊聋子”本人,也过世了,以至于“菊聋子家”这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地方,越来越少听人说起。


05 停下来,重拾安静与纯净

不论是眼前的菜店子,还是童年记忆里的“菊聋子家”,它们都让我看见了人们不论生活多么忙碌,总归需要一个歇脚处。

有时是为了及时地满足温饱,有时是为了消除等待的无聊,有时只是为了给心留一处闲散的休憩之地。

而菜店老板,“菊聋子”们,也在无形中观察着、记录着这些平凡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来来往往。

他们,大多是有智慧的人,是对生活始终保持信心的人。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时代的车轮,在飞速向前转动。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来不及回望一下过去,来不及回顾自己的初心,就被所谓的成家立业、事业梦想给裹挟着奔向未来。

我们不妨停下来,慢下来,和自己的内心说说话,拂去浮尘,重拾那份安静与纯净,透出本属于你的智慧与能量。

生活于此,无比真实。珍惜当下,感恩拥有。

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处隐秘的休憩之地,有的是闹市中某个店铺,有的是乡下某个地方。但愿我们都能适时保持内心安定,感受生命的流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