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的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他把江和海联系了起来,江通向了海,空间一下子扩大了。
前面两节其实是在做准备。他写了一个阔大的,但同时很纯净的世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你眼前白茫茫一片,月光照进每一个角落。一个纤尘不染的世界,一个安静的世界。
我们读完前两节,你会发现在这些文字里,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很安静。
好像这一切都是为了诗人和月亮的相遇,为了一个更伟大问题的提出。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是谁呢?“江月何年初照人”,而月亮又在什么时候照见了第一个人呢?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人类的起源,第二个问题问的是宇宙的起源。
这里面其实有一种茫然。当然更多的是失落。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的失落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他在自然面前感受到的孤独是属于人类整体的孤独。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是一个对称的结构。“白云”对应着“扁舟子”,“青枫浦”对应着“明月楼”。他写一对分居两地,但彼此思念的恋人。
为什么选择的是这样一对恋人呢?因为天底下光
接下来张若虚开始写很具体的孤独。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是一个对称的结构。“白云”对应着“扁舟子”,“青枫浦”对应着“明月楼”。他写一对分居两地,但彼此思念的恋人。诗人用的是“谁家”,用的是“何处”。他写的既是一对具体的恋人,也是一个普遍的状况。
为什么选择的是这样一对恋人呢?因为天底下漂泊着的游子太多了,在月光下无法入睡的女孩子也太多了。
这个女孩子晚上一个人在楼上,睡不着。月光好像刻意照在她不想看到的东西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为什么照的是妆镜台呢?为什么照的是捣衣砧呢?因为这些都是和他有关系的事物。
妆镜台上可能已经落灰了,很长时间没有打扮过了。为什么?因为他不在了,自己就失去了装饰的心情。
为什么照的是捣衣砧呢?古代有一些布料比较硬,所以要先捣过之后才可以剪裁。已经很久没有用过捣衣砧了吧。现在都不知道心里思念的这个人在什么地方,做了衣服又能寄到哪里去呢?
接下来,转到男性的身上。“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里写这个扁舟子梦到落花,也会有感于自己青春的逝去。
到了最后,“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不再去写明月楼了,不再去写扁舟子,视角转回来,转回到眼前的落月,转回到自己。他想天底下在外漂泊的游子,大概有不少人在这个晚上睡不着。有多少人看着天上的月亮,然后踏上了回家的路呢?
在这首诗的结尾,张若虚是惆怅的。他说“不知乘月几人归”,意思是,不知道有多少今晚看见月亮的游子可以赶回家去呢?这里有对那些乘月而归的人的羡慕,但其实也是一声叹息。因为自己可能回不去,而天底下还有许多和自己一样回不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