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河南省永城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7 10:00:51    

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素有“豫东明珠、绿城水乡”之称。全市打造并拥有了“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长寿之乡”五张城市名片,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华丽转身,铸就了“永争一流,众志成城”的城市精神。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等称号,获批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全国促进面粉产业健康发展试点、全国农村新能源革命试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市,入选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获评全省第一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

历史沿革

永城境内有多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和少数仰韶文化遗存,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聚居繁衍生息。

夏禹治水成功,天下分为九州,永城属豫州之域。

商代,境内有芒邑、诸地。殷纣王十年(约前1165年)讨伐人方(今苏北一带)往返征战过境。

周代,境地多隶属宋国。前572年,郑子然侵宋取犬丘(今县西北太丘)。前547年,吴攻楚,入棘(今县西南柘树集)。

秦代,境内设芒、酂和砀三县。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起义西征,一度攻占酂县(今县西郯城)。

汉代改芒县为临睢,增设太丘县。陈实为太丘令以德化民,“梁上君子”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三国时,境内有谯郡郑县,梁国砀县,皆属魏国;至西晋,郑县属豫州谯国,芒砀山一带属梁国下邑。太丘、临睢、砀县自三国以来先后废。

东晋,境内有郑县,大宁三年(325年)属后赵;升平三年后属前秦;太和五年改属前秦;皆为豫州属地。淝水之战(383年)后属东晋。东北部是彭城郡彭城县辖区,西北部属沛郡。

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于保安镇,属豫州梁郡,后为北魏徐州辖区。至东魏,西南部为南兖州(原谯国)马头郡邑所辖,此部为徐州砀郡砀县政区。北齐,境内设有安阳县,治于保安山南,砀县并入

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县治设于马甫城(今县城)东北3里(唐武德五年—622年县城迁至马甫城)。县名的由来,其说有二:一曰商代,县境内有攸地之“永”,为沿用原地名;一曰,因县城屡遭水击而不破,故名永城。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唐和宋代因袭旧治。

金兴定五年(1221年)升永城为永州,辖下邑、砀山和郯县。

元初复降永州为永城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治于今豫东商丘县)。

明初,永城为河南开封府归德州属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归德为府,永城随属。明代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永城横扫官军。

清,永城县属河南省开归陈许郑道归德府。清代张乐行、苏天福等率领捻军在永城活动10余年,1854年2月,曾一度攻占县城。

民国初年,永城县属河南省豫东道,1925年道废,遂直属于河南省。1931年属河南省第二督察专员区。1938年5月永城沦陷后,县境内曾一度三种政权并存。1939年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豫皖苏联防办事处。1940年2月,县西北与夏邑、砀山结合部成立夏永砀县;同月,永夏商亳联防办事处成立,龙岗一带划归其管辖;1940年10月,县东北二区和十区即茴村、苗桥一带划归宿西办事处;同属豫皖苏联防办事处辖区。与之并存的有永城县国民党政权,属河南省;伪政权,属河南省豫东道,只占据县城和一些据点。

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将军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以永城为中心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1945年初,为纪念一代名将彭雪枫为国捐躯,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

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在我县东北生俘杜聿明、击毙丘清泉,歼敌26万多人。

1949年3月,雪枫县复名永城县,同时撤销雪涡、雪商亳、砀南诸县,恢复原建制,隶属皖北行政区宿县专区。1952年起,永城县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1959年1月至1960年底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区,1961年至1996年底隶属商丘专区。1996年,永城撤县设县级市,治所向东迁移8千米沱河北岸大谢庄建东城新区。1997年商丘撤地设市,永城市由河南省直辖,商丘市代管。2014年成为省直管县,仍隶属原地级市商丘市。 2016年永城被河南省规划建设为商丘市域副中心城市。2018年12月,永城市获得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行政区划

清代以来,本县区域渐次缩小。清中期,境内的"郸县"(今丹城集)、新兴镇、鹿塘寨划归安徽。

1945年秋,会亭集东半部及附近村庄划归夏邑。

1947年,铁佛寺集属永城部分及以北56个自然村和王引河以东鲁楼、李楼等8个自然村划归宿西县(今属濉溪);同时,宿西县将王引河以南赵楼、王园等5个自然村划归永城。

1952年12月,濉溪县的赵庄、钟庄等11个自然村划归永城。

1954年9月,马头、新兴两区所辖28个乡560个自然村划归夏邑。

1956年,北镇乡76个自然村划归夏邑。

1964年6月,洪河以东的何寨、王集、土山等54个自然村划归萧县,萧县洪河以西的窦楼等5个自然村划归永城。

1964年和1966年,夏邑县铁匠棚以东的6个自然村先后划归永城。

1966年7月,樊集公社所辖王庄、新桥大队划归夏邑,夏邑县火店公社的吕楼、张厂划归永城。  

1985年底,县境南起李寨乡麻冢集南端,北止条河乡种寨村北,长72公里;西起卧龙乡浑河集西端,东至苗桥乡黄药店村东,宽达62.25公里。总面积1994.49平方公里,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19%,为商丘地区总面积的19.3%,是商丘地区最大的县份。

1986年,永城县下设1个镇,29个乡,共有5个城镇居委会,709个行政村,3671个自然村。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芒山乡撤乡建芒山镇。

1987年3月,高庄乡撤乡设镇。

1997年,撤乡设酂城镇。

1998年12月,撤乡设薛湖镇。马桥乡撤乡设镇。撤乡设裴桥镇。

2000年11月,撤乡设十八里镇。

2001年4月28日,撤乡设蒋口镇。

2005年6月,撤销原滦湖乡,其行政区域划归薛湖镇管辖。

2007年12月,撤乡设太丘镇。

2009年11月,撤乡设李寨镇。

2010年5月,撤乡建顺和镇。苗桥乡撤乡建镇。撤乡设茴村镇。

2011年5月26日,撤乡设陈集镇。撤乡建酂阳镇。撤乡建马牧镇。撤乡设龙岗镇。大王集乡撤乡设王集镇。

2013年,卧龙乡撤乡建镇。刘河乡撤乡设镇。

2014年7月6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演集镇、侯岭乡、城厢乡4乡镇建制,设立沱滨、崇法寺、日月湖、侯岭、雪枫、演集6街道办事处。

2017年12月22日,新桥乡撤乡建镇。黄口乡撤乡设镇。

2018年10月13日,撤销条河乡设立条河镇。

2022年永城市辖6个街道、24个镇、1个乡,42个社区、727个行政村。市政府驻东方大道中段人民广场北。

2023年全市辖25个乡镇、6个街道,770个行政村(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