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打卡文化?网上也查不到准确的定义,我个人的定义是:打卡文化是人们通过一种主动到某个场景的体验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打卡文化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现为一直对自己所向往的场景心心念念、不离不弃。有时候发展到粉丝文化阶段,就会节衣缩食、省吃俭用、逃课旷工、辞职退学、我行我素、旁若无人,甚至变卖家产、牺牲健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向往。打卡文化并不一定要有拍照、视频、墨迹留念,只是想要去到达某一个场景即可。
宽泛的打卡文化包含很丰富的内容:到此一游(景点)、到此一吃(名菜佳肴)、到此一喝(品尝酒、咖啡、茶、煲汤等)、到此一闻(沉香、香烟雪茄、特别的气味和空气等)、到此一听(听相声、听说书、听演唱会、听讲课、听演讲等)、到此一玩(玩大世界、剧本杀、游戏、旱冰、滑冰、滑雪等)、到此一看(演出、比赛、展览等)、到此一住(酒店、民宿、客栈)、到此一抱(抱佛脚)、到此一拜(拜天地、拜神明、拜长辈)、到此一供(供奉菩萨)、到此一祭(祭祀祖辈、亲朋好友)、到此一献(演出鲜花、敬献哈达、捐献宝物等)、到此一聊(与特别的人面叙、叙旧)、到此一聚(与朋友同学聚会)、到此一练(体育活动)等。
中国人对打卡行为(主要指景点、餐饮、演出、赛事等)之痴迷和崇拜,估计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就看看每年长假,各个景区人满为患,许多酒店、饭店、咖啡馆、茶馆也是人潮涌动,高速公路更是拥堵成巨大的停车场,形成蔚为壮观的“车流长江”。
当然有些人也并不是奔景点或吃喝玩乐而去的,而是为了回家团聚、为了探亲访友,然而,这不也是一种宽泛的打卡行为吗?
自从1999年国庆节我国开始实行黄金周,除了近几年疫情,每年长假各个景区都是人满为患、人山人海,人从众的现象从未减弱过,这20多年中国经济也是起起落落,但是假日经济却一枝独秀,为什么呢?就是中国人有强烈的打卡诉求。
许多人已经到了粉丝文化的程度,他们把打卡行为作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那么无论经济好坏他们都要出门去吃喝玩乐的,只是花费的钱多少而已,仅仅2015年国庆长假期间餐饮与购物的消费就达到上万亿,所以打卡经济具有极强的消费能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
如何高效而低副作用地发掘打卡经济的潜力是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