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四十年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情,需要好大的信念!电影《七小福》里,洪金宝饰演的于占元这样说道。这道出了香港电影七小福弟子们半个世纪不变的追求。七小福的故事,是电影史上的传奇,也是对梦想与毅力的颂歌。
1962年,香港影坛准备拍摄一部古装电影《公主与七小剑侠》,从于占元开办的中国戏剧学院挑选了七名学生元庭、元龙(洪金宝)、元秋等出演”七小剑侠“。于占元对这些弟子们的表现非常满意,获得了启发。于是他又结合1961年吴回导演的同名电影《七小福》,决定组建一个以他的徒弟为班底的戏班,取名”七小福“。
这支七小福戏班并非固定七人,而是由众多学生轮流担任,也会根据演出需要调整人员组合。七小福逐渐在荔园等地小有名气,成为扬名立万的起点。尽管生活困苦,于占元和弟子们还要四处捡菜帮补伙食,但这并未磨灭他们对戏剧与武术的热情。
于占元,1905年生于北京,40年代起就在上海崭露头角,是京剧界的知名武生演员。20世纪50年代,他为避战乱来到香港,于1959年创办了中国戏剧学院。在学院成立至1973年解散的十多年时间里,于占元收了七十多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孤儿或无人照顾的儿童为徒,其中最出色的学生后来就组成了京剧团”七小福“。
于占元对徒弟要求极严,弟子称他为”魔鬼训练“,每天挨打是家常便饭。但同时,于占元也关心照顾每一个孩子,不允许外人欺负他们。在严厉的训练下,弟子们学习到了正统的京剧功底与武术,并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尽管小时候害怕师父,长大后弟子们都对于占元怀有最深的敬意与感激之情。正如洪金宝回忆,师父从小就给他们灌输尊严,这种情感是时光无法磨灭的。
1973年,于占元带部分弟子到美国表演,却遭人诈骗,资金窘迫,无法回到香港。部分弟子在港政府资助下回归,另一些则留在美国发展。中国戏剧学院至此宣告解散,但七小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七小福解散后,弟子们纷纷进入电影圈,将武术引入银幕,开创了香港武术动作片的新纪元。
吴明才和洪金宝首先在邵氏与胡金铨等公司担任武术指导与演员,取得成功。成龙凭借武术功底和拼劲,从龙华电影的跑龙套一步步成长,后来更在许多电影中与师兄洪金宝有过对手戏。李小龙也曾看中七小福的功底,邀请元华等人合作,可惜李小龙英年早逝,未能实现他们的好莱坞梦想。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洪金宝凭借《忠烈图》开始崭露头角,成龙也开始主演动作片,并逐渐走出逐渐的喜剧特色。
七小福的其他弟子如元彪、元华、元奎等人,也纷纷在电影圈出人头地。他们无愧于严苛的武术训练,在银幕上展现出惊人的武打动作与绝活。为了追求极致的动作效果,他们不惜冒险,有人在表演高难动作时受重伤,甚至死亡。可以说,他们将生命奉献给了电影。
当然,也有一些七小福弟子在电影界发展不顺,或结婚生子淡出影坛。但他们青春时期的苦练已成为宝贵的人生经历。正如洪金宝所说,七小福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
七小福弟子将中国武术引入香港电影,开创了动作片的先河,奠定了香港动作片的黄金时代。
与早期只强调表演武术的动作片不同,洪金宝和成龙更注重将动作与幽默、情节结合,使动作本身成为情感表达和叙事的一部分,而不仅是单纯的技击展示,提升了这一电影样式的艺术性。成龙还在动作设计上融入了默片时代的风格,将华人武术与欧美的体育动作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龙式“动作。
此外,七小福代表人物元彪、元华、元奎等人在动作指导上也有创新,使银幕武打更加精彩紧凑、视觉冲击力十足。他们将想象变为可能,电影动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可以说,如果没有七小福弟子群的辛勤耕耘,就没有后来电影如《醉拳》、《警察故事》等动作片的辉煌。七小福为后世动作电影定下了最高标准。李安的《卧虎藏龙》使华人武术片再次成为世界焦点,实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七小福,已经成为电影历史的一段传奇,而其意义绝不只是一段传奇而已。
七小福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无论人生如何起伏,他们都没有放弃对戏剧与电影事业的追求,以最坚韧的毅力和信念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障碍。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每一位曾观看过他们电影的人。
他们半个世纪如一日的奋斗给人以深刻的感动。那是对梦想的忠诚,对艺术的热爱,对生命的坚持。每一位七小福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传奇。
而且,七小福已经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代表了香港电影最辉煌灿烂的岁月。那是电影人最纯真热忱的年代,满怀理想置身一场看似不可能的革命。如今回顾,仍令人热血沸腾,犹如重拾逝去的青春。
当年的七小福弟子们已经年过古稀,他们或鸡犬升天,或淡出影视圈,但那没有技术依靠、只有对电影狂热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无论岁月如何蹉跎,电影这一行永远需要有人怀抱梦想,不断革新、创造奇迹。七小福的故事已经成为电影精神的象征,世代传承、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