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俗解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句古老的民间俗语,也是一句汉语成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螳螂正在捕食蝉的时候,一只黄雀正在它的后面。比喻只看到眼前利益,却看不到身后危害的聪明人。
句中“螳螂”,是一种昆虫,通体草绿色。它体型偏大却顾头不顾尾,螳臂挡车是对螳螂最好的比喻,貌似强大,自不量力。
“蝉”,是相对很小的一种昆虫。螳螂有时候可以捕食蝉,但如果蝉躲到螳螂的后面,或者落到螳螂的身体上,由于螳螂体型虽大,但是笨拙,感知能力较弱,小小的蝉,也会让螳螂粉身碎骨。螳螂只顾吃,感觉不到身体被吃的疼痛。
“黄雀”,是一种小鸟,捕食昆虫。
这句俗语中,涉及到两种昆虫和一种飞禽,分别是“螳螂”、“蝉”和“黄雀”。其中最突出的是貌似强大却头脑简单的“螳螂”及其潜在的风险。事实上在森林中,在自然界,绝不仅仅只有这三种动物,还有更多的其他的,互相陪伴,互为食物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就是:螳螂正在一个心眼、一根筋的捕食蝉虫,没想到,一只黄雀正在螳螂的后面,正在准备吃掉那螳螂。用螳螂来比喻那些鼠目寸光、利令智昏却葬送了自己的那些人。
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场景中,说不定在螳螂还没有吃掉蝉虫的时候,自己就先被黄雀吃掉了。因为黄雀在看到螳螂的时候,是不需要思索和等待的,也不需要伺机和趁机,说时迟那时快,动物世界就是这样,小鸟捕捉昆虫就是那样简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俗语,用螳螂来比喻那些狂妄自信其实没有什么本事的人,比喻那些为了满足私欲而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人,比喻那些一心总想算计别人却不知自己也在被人算计的人。这样的比喻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
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立秋前后的蚂蚱非常多,螳螂与蚂蚱基本同时出现,蚂蚱较多,螳螂很少。而大马车的车轮过后,被压死的,蚂蚱很少,而螳螂偏多。原因是,蚂蚱受惊吓后知道躲避,而螳螂往往来不及躲避,于是被压死了。人们玩笑地说:“螳臂挡车”,其实它不是想挡车,而是笨。
用螳螂来比喻那些人,就是说那些人看似聪明,看似不可一世,还精于算计,其实只是小聪明,耍小聪明而已,不是真聪明,而是笨,像螳螂一样,笨!
像螳螂一样的人的特点是: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只顾眼前,不计后果;损害别人,必遭算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述的是昆虫与鸟的趣事,遭殃的是螳螂,得利的是黄雀。其实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存在。
从古至今,无论是政治争斗还是经济纷争,无论是大国博弈还是局部冲突,细细品味,凡是参与进去的,都会有类似的螳螂,都会有类似的黄雀,还会有黄雀背后的黄鼠狼、蛇,或者猎手,谁输谁赢,鹿死谁手,绝不会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高手永远躲在最后,深谋远虑,深思熟虑,深藏不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才是最后的赢家。其他人,均属螳螂以及黄雀之辈。
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近的一个词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比之下,渔翁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人,他把鹬蚌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的赢家无一不是智者。
天下之事,都离不开道,决定最后走向的,一定是人的智慧,一定是天道、地道、人道,只有符合于道德才能存在和发展下去,其余的,都是“螳螂”,都是“鹬蚌”。不要以为“黄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也不一定是最终的赢家。
解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我们就一定要知道,人类社会一定是有智慧的人的博弈,靠的是智慧,而不是靠聪明和耍小聪明。不要做那些弱肉强食的蠢事,不要做那些伤害别人算计别人的蠢事,不要不当得利。不要以为眼前的利益唾手可得,不知有多少人多少只眼睛在盯着你。
真正智慧的人,不会过分参与利益争夺,也不会过分参与政治博弈,而是时时处处保护自己,努力学习锻炼提升自己的智慧,智慧不够就不要逞能,否则会死的很惨。大多数人生活事业不顺,大概都是因为不自量力、利令智昏这个原因。早知如此,还不如做个普通老百姓,过清贫、简单、安稳的生活。
自己的智慧上去了,一切都会跟着改变。